政策研究步伐
2020年7月,CPMI向G20提交了一份报告,旨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报告内提出了19项任务,其中之一是让央行数字货币设计融入国际视角。这项任务由BB19团队承担。到了2022年7月,CPMI及相关部门又推出了一份新报告,着重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潜在应用。
自2014年始,我国央行对数字货币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与测试。尽管取得进展,但在数字货币用于国际支付方面,央行一直持开放而审慎的立场。同时,央行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动,稳步推进相关事务。
与现有支付差异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运用,与现行的跨境支付体系在操作流程上存在显著差异。现行的跨境支付通常需要多个中介机构的参与,流程相对繁琐。然而,央行数字货币在理论上能够无需借助SWIFT系统进行信息传输。这一特点有助于国家维护货币主权,减少对现有国际支付体系的过度依赖。
跨境支付往往需要经过多家银行,过程繁琐且成本不低。若采用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各国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交易,简化了诸多繁琐步骤,大幅提升了支付效率。
类型及优点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面向零售和批发的。这两种货币在国际交易中都能派上用场,各有特色。零售型数字货币让个人跨境支付变得轻松便捷,转账速度也更快。按照央行对数字货币钱包的分类管理,开设这种钱包的要求通常比开设国内银行账户要低。因此,这吸引了更多海外用户参与使用。
从技术角度分析,无论在国内还是跨国、海外,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都能轻松完成。这一特性大大简化了交易流程,不受用户所在地的约束。此外,它还拓宽了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吸引更多国际用户加入使用。
零售型挑战
零售性质的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遇到了不少难题。与处理大量现金相比,它需要应对机构间复杂的大额跨境交易。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监管和审查的要求更为严格,而现有的管理方法可能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
央行对数字货币钱包进行了等级划分,海外用户在接受“了解你的用户”的审核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比国内用户更为严格的资金额度控制。这样的控制或许会降低海外用户的使用积极性,进而对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推广带来负面影响。
批发型重点
在跨境支付领域,批发形式的央行数字货币正逐渐受到关注。当前研究焦点在于其互操作性。不同国家发行的这类数字货币能否与现有支付系统顺畅衔接并共同运作,这一因素直接关联到它们在跨境支付中能否得到广泛使用的潜力。
各国金融机构正致力于研究,旨在寻找让批发式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清算与结算中高效运行的途径。他们正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优化流程协调等手段,提高不同系统之间的协作效能。
应用推进策略
测试结果显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提升跨境支付速度上表现突出,同时,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而且,该系统与现有的全额实时支付系统能够顺畅配合。虽然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能降低对SWIFT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SWIFT可以被完全替代,SWIFT在国际支付领域依旧扮演着核心角色。
促进数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场景中的逐步推广,我们需要实施分阶段的行动计划。首先,要在日常购物环节,提升海外用户的使用热情。随后,在商业大宗交易领域,主动参与mBridge项目的试点工作。此外,我们要持有开放的心态,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的基本原则,同时探讨将现行的“代理银行与SWIFT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批发级央行数字货币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接”的新模式,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你对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采取的双重策略有何看法?它能否成功实施?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同时,不妨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并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信息。